亚洲多国遭遇暴雨袭击 已造成至少67人死亡

泰初有无之无,是指道而言的,道无形无名,不可言说,是万物的根源,亦即存在本体。

生理必须落实到性上,才能实现其意义。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很高的,因为人是天地之心,能实现仁性,并推之于万物。

亚洲多国遭遇暴雨袭击 已造成至少67人死亡

[41] 只有放开意思,开阔得心胸,除去习心、私心,以满腔子恻隐之心对待万物,才能实现万物一体之仁。生理便是本原意义上的性,性便是心,从这个意义上说,本于心亦未尝不可。爱莫大于爱亲,但绝不限于爱亲,因为仁之爱是普遍的。[47]《遗书》卷一,第4页。[55] 鸢飞鱼跃正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和谐,上至天,下至地,充满了生命活力,人在其间,体会到天地生物气象,也是仁心的流露。

继善是成性的先决条件,但并不能保证其能必然成性,在现实层面上是有很多差异的。‘成之者性也,成却待佗万物自成其性须得。这似乎是一个吊诡,神既是超越的,又是自然界所固有的,按照传统理性主义的看法,这是不可理解的。

人鲜识天,天竟不可方体,始指日月星辰处,视以为天。张载的这一学说提示我们,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,并不是无限的,人并不能将自然界完全认识清楚,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仅仅是认知关系,自然界更不是供人类支配的对象。这时,只有这时,我们才能理解张载的天人合一之学,否则,便无从说起。二、乾坤父母:人对自然界的敬畏 从理论上说,宋明儒学发端于对《周易》的解释,张载就是一个代表人物。

[17]《张载集》,第256页。客观地说,神是自然界生命创造的神秘力量,天之不测谓神,神而有常谓天[53]。

亚洲多国遭遇暴雨袭击 已造成至少67人死亡

认识到心的有限性与内在性,才有尽心、大心之必要。这一区别意味着德性高于见闻,价值高于知识。在人则必须以仁体物,对万物充满体恤之心、仁爱之心,而不可伤害之。这是张载天人之学的基本前提。

他接着说:天地之塞,吾其体。但是,天虽然无心,却能生物,这就是天德,故曰:天地之大德曰生[21],生生之谓易[22]。自然界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,一切生命都是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。他强调思知仁不可以不知天[26],反对贪天之功为己力,意在确立天即自然界在价值上的本源性。

[1]《张载集》,中华书局1978年版,第65页。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? 在张载看来,天人之分正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,而天人合一正所以靠天人之分而实现。

亚洲多国遭遇暴雨袭击 已造成至少67人死亡

[10]《张载集》,第188-189页。圣人主天地之物,又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,必也为之经营,不可以有忧付之无忧。

但超越意义上的天德、天道与有形有象的自然界及其生命活动不是分离的而是统一的,不是两个世界而是一个世界。天地推动一气,鼓万物而生,无心以恤物。化不可助长,顺焉可也。[35] 感应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,当我们说感应时,就分出了先后、主动与被动,但实际上并没有先后,也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。当然,人心也是多样化的,甚至可以说,一人有一人之心。这就提示我们,解决生态问题,绝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问题,而且是生活态度与德性修养的问题,而且需要化为实际行动,制定具体措施,付诸实践。

这是他的又一个重要贡献。张载深切地体认到,宇宙自然界的万物与生命是万殊的、丰富多样的,但是又有统一的天秩天序,处于和谐状态之中,太和就是描述这种状态的。

[7]《张载集》,第21页。即说明天地之性亦即天德是人与物的共同本源。

他将仁的价值之源归之于天德,而不是由人类自身创造一切价值,这是有深义的。[2]《张载集》,第285页。

与此相对的是德性之知,即对人的德性的自我体察、自我直觉。这就是张载的天人之学。感应与通常所谓反映并不完全相同,反映是对某种刺激所作的反应,有时间先后,而感应是相互的,感者应,应者感,并无时间先后。[27]《张载集》,第208页。

[4]《张载集》,第206页。所谓大心就是不执着于知性,不作物我内外之分,不要以知识为自得,以为自己很有知识,能够认识事物、认识世界。

[39]《张载集》,第50页。致知是为了崇德,而不是追求物欲,而崇德的实际表现就是体物而不遗,对万物有一种同情的了解与真切的生命关怀,视天下无一物非我,即我的生命的组成部分,而不是视作与己无关的对立之物、外在之物,或者只具有可被使用的工具价值。

但佛教所说,只有虚而无实,因此与世界、人生是隔绝的,不相干的,对于解决人生价值问题并无益处。有的人就未必有这样的体验,这要看人的德性修养达到什么样的程度。

他一方面寻求乐天的境界,另一方面却以忧患为仁的主体性的标志。而人则处于天地的中间,就如同幼小的孩子。境界虽然是主观地说的,但又不是纯粹主观的,不同于个人的主观感受,境界之为境界,必是主客合一的、天人合一的,这是儒家境界说的重要特征。[46] 立人之性就是立仁之性,学为人就是学为仁,可见仁对于人是多么重要,而仁的实现就是体物而不遗。

[13]《张载集》,第285页。但是,人们往往陷于有心即认知心而不自觉,以知识见闻累其心而不自察,因而使德性之心不能明于天下。

神固然离不开形,必待形然后著[60],人是神的境界的实现者、承担者,但是,一旦实现了神的境界,其精神价值是不死的。如果从超越的层面上说,那么,天便是天德、天道,也可以说是性即诚,这是虚中之实,具有价值意义。

一阴一阳是道也,能继继体此而不己者,善也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不仅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天秩天序,而且要自觉体认到自然界有其内在价值,有其天德,天地生生之德就是仁德的根源,仁德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。

发布于 2021-10-21 14:50:21
收藏
分享
海报
0 条评论
833
上一篇:提前半年贯通!乐西高速建设迎新,美姑、昭觉两县今年将通高速? 下一篇:凉山新闻联播 | 喜德:马铃薯种植拉开春耕新序幕
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
哇~真是太棒了

可乐雪碧奶茶加多宝矿泉水
支付宝
目录

    0 条评论

   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,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~

    忘记密码?

    图形验证码